?
1、至于印章的邊款始于什么時代,目前還無法定論。但所見早的要數隋代的官印“廣納府印”,在這方印的背后,鑿有“開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造”的楷書,類似的款還有“觀陽縣印”等。但有人卻認為這兩個款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。其實,真正普遍在印背鑿款的做法始于宋代,此風一直保持至明清。這些大致可稱為銅印時代,當然邊款的內容也比較單一,一般是刻上釋文、制作機構與年代。銅印時代發展到了石印時代,石質的優越性為篆刻家提供了良創造條件。自文彭始祖以來,涌現了許多刻款的大家名宿。如:何震、丁敬、蔣仁、陳豫鍾、趙之謙、黃易、吳昌碩以及現代的錢君陶等等。
歷來習慣稱凹入的陰刻文字稱為“款”,而凸起的陽刻文字稱為“識”。邊款的書體根據作者的書法造詣而定,行、楷、草、篆、隸均可,,然以行、楷為多見。亦有以圖案為款識者。刊刻的刀法可用單刀、雙刀及兩種刀法結合,重在恰好表現文字線條質感。關于邊款的內容,一般可綜合為如下幾種:
1、 作者簽署的姓名、字號、齋號、時間、地點、天氣、心情等。
2、 表明作品的歸屬及作者與求刻主人之間的關系。刻款的格式也可以隨意變化,一般為先刻求刻者名號,后署作者名號,這樣的款一般稱之為“雙款”。如“XX”先生囑刻、教正等。亦可刻成“為XX制”。
3、 除了落款,還有一種稱為“題”的邊款,是對印文內容的補充說明。如趙之謙有一方“我欲不傷悲不得已”印,是什么事讓他這么悲傷呢?且看邊款,刻有“撝叔悼亡,乃刻此語”八字。還有如刻“君子弘毅”一印,可刻“語出XX,并加上原詞句”等。
4、 注明印文中篆法的出典來源。這是指有些奇古難辨的字,不注明出處,恐遭人譏為杜撰造字。行文可如“說文X字作X”、“金文X作X”、“XX印X字省文如此”等。
5、 說明印風的取向和風格借鑒與探索等。如“擬將軍印式為之”,“參吳讓之意”“師楚璽法”等。
6、 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、宗旨以及刻款動機,記敘刻印的過程及感受等。如趙之謙在“何傳洙印”一印的邊款中便刻有“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,而在雄渾,學雄渾則全恃腕力,石性脆,力所到處應手輒落,愈拙越古,看似平平無奇,而殊不易貌”。吳昌碩于封泥得益匪淺,他的心得是“刀拙而峰銳,貌古而神虛,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”。其實這些精品的印論凝聚了作者創作的甘苦與心得,是寶貴的理論財富。
7、 以各種圖案入款識,如趙之謙、弘一法師都有佛像入款,當然圖案的形式有很多,如車馬、山水、博古等等。
欣賞一些邊款
這是陜西魏杰先生刻的一方傳統單刀楷書款。單刀楷書款是很多印人常用的方式。然而很多印人把精力集中在字的筆畫和結構處理方法發面。而對整體章法的考慮則少了許多。魏杰先生卻在這方面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。大膽的采用界格和標點符號。使得本似平淡的一個單刀楷書款,變得生動美麗。時代進步了,人們的省美觀念也在改變,有時在傳統方式基礎上,增添一些現代元素便可產生一種新的視覺效果。關鍵是你的視線關注哪里。
欣賞幾個邊款
這類邊款的做法是近幾年常見的。在邊款的天頭用不同于印面的篆法刻一個與印文內容相同的印,然后用單刀刻款。這種款式是通過天頭的篆刻來豐富邊款。而決定這個款是否成功的是上面的篆刻,有些印人覺得邊款上的那個印不必太認真,其實不然,態度決定成敗的。當然這個款式也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做出來。天頭的篆刻不必刻,直接把印面拓下來貼在上面便是了。
欣賞一款
這是西泠楊華先生的款。清新典雅。這種款是利用印石本身的薄意來體現它的美。然而印石的檔次決定了款識的是否精美。因此,擁有幾方精美的印石還是有必要的。畢竟一方印的價值是由篆刻、印石、邊款三方面共同決定的
?